top of page

為什麼製造業不會回到美國

作者 Michael Thervil

 

攝影師未知


特朗普政府大肆宣揚「美國優先」,本質上是使用腐蝕方法迫使來自世界各地的製造商在美國製造和建造他們的產品;特朗普政府似乎要麼未能理解和/或忽視經濟學的 5 項基本原則。經濟學的 5 個基本原則包括供求、邊際成本和收益、激勵、貿易和稀缺性。如果沒有對這 5 項原則的理解和應用,製造業重返美國的概念只不過是沒有分量的空洞言論,就像特朗普政府的談話要點一樣。

 

製造業沒有回到美國的第一個原因是生活成本太高。我們的意思是,既然美國的生活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那麼工資也必須補償和滿足美國工人的工資期望。而且由於必須滿足工人的工資期望,這意味著生產成本將明顯高於美國的競爭對手,如中國。

 

Argo,由於生產成本高,銷售產品的成本會更高。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就會發生經濟連鎖反應,最終擴大本已天文數位般擴大的貧富差距,美國社會中產階級中僅存的少數人掙扎到以增稅的形式支付帳單的地步。

 

製造業沒有回到美國的第二個原因是,美國工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願意讓自己為較低的工資工作。目前,美國的最低工資為每小時 7.25 美元,自 1990 年代以來一直如此,在簽署成為法律的幾十年裡,通貨膨脹率的上升沒有得到糾正。因此,在美國,您可以負擔得起每小時支付 40 美元的全職(7.25 周)工作。同樣,要讓製造業重返美國,製造商不僅必須支付比現在少得多的費用,而且還會發生另一次不利的連鎖反應,這一次是在房地產市場。

 

要讓製造業重返美國,美國人必須以指數級的低價工作。這樣做的原因是,人們不是為 2025 年的假定平均工資 61,984 美元(每小時 32.38 美元)工作,而是必須以高於 10 美元的最低工資 12 美元高出 7.25 美元的工作,以便不僅吸引製造商返回美國,而且他們必須以 10 美元至 12 美元的價格工作才能使製造業在美國盈利。

 

應該注意的是,在中國最大和最賺錢的城市,中國工人的假定平均工資約為每年 36,600 美元,相當於每月 3,050 美元,每兩周 1,525 美元,每小時 19.06 美元 (USD)。製造商重返美國的動機是,美國人必須比中國人賺得少,才能被視為可行的競爭對手。美國不僅必須改變,而且必須為所有美國工人設置每年 30,000 至 35,000 美元的工資上限。

 

製造業沒有回到美國的第三個原因是,美國政府無法有效和成功地補貼美國製造業公司。我們可以這樣說,因為美國持有和欠下的債務數量。美國創造的債務和從美聯儲借款的債務越多,美國政府就會發現自己陷入的負(赤字)就越深。目前美國政府的資產為 36.21 萬億美元,美國政府不可能在補貼其製造業基地的同時償還這筆債務;至少在不負債累累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這違背了特朗普政府的目標。

 

中國政府之所以能夠補貼其製造業基地,是因為他們控制了借款,並將貿易赤字控制在較低水準。他們的策略導致美國人珍妮特·耶倫 (Janet Yellen) 指責中國政府“產能過剩”,這根本不是產能過剩,而是中國對經濟學的正確應用。當美國採取短視的方法並認為它可以借錢擺脫債務時,中國則玩了長期遊戲,並在大部分情況下避開了更多債務。

 

另一件需要考慮的事情是,美國以外的市場正在並且一直在增長比美國市場高出兩到三倍。這主要是由於許多國家在商品、產品和服務方面「追趕」美國。 這並不是說美國之所以處於領先地位,是因為存在公平的競爭環境,因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沒有公平的競爭環境,現在仍然沒有。無論公平的競爭環境如何,由於發展中國家幾十年來一直被“遏制”或被歸類,這些國家今天正在經歷顯著的增長。這就是為什麼就增長而言,發展中國家是製造業的最佳地點。工資低,生產成本損失,利潤和回報高。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 VEDA Communications 的立場是,特朗普總統在全球舞臺上與中國競爭時,還差一美元,晚了幾天。除非美國削減生活成本,停止借貸,補貼其製造業基地,並且其公民同意全面呈指數級減薪,否則製造業不會以任何重大形式回到美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